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下称:航天一院)主办的《航天记忆——“记录航天历史 弘扬航天精神”上世纪老物件征集阶段展》惊艳亮相。
(相关资料图)
历时两年征集,展览收到了老一辈航天人捐赠、借展的1000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老物件、老照片,又从其中精选出219件展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公开展览。一圈看下来,咱就是说绝大多数展品主打的就是一个神秘、怀旧和热血。
好酷!大国重器本器上架
镇“展”之宝,这里强推1059发动机。请注意,这是1059发动机“本机”,是目前航天一院仅存的唯一的同时期生产的发动机。它真的不是复制品!
1059发动机的大名在航天迷圈子里显然不陌生。它是我国第一型液体导弹(火箭)发动机。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中,“1059”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57年10月,苏联承诺在核武器和导弹方面对我国给予支持,帮助我们仿制P-2导弹。之所以被称为“1059”也是因为当年预定的科研时间节点是1959年10月,在当年国庆期间试射,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1960年11月5日,“1059”在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并成功命中目标。聂帅著名的“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就来源于这次庆功宴。后来,“1059”被命名为我们现在熟悉的“东风一号”。
好强!老手稿老奖状上新
看完“1059”,沿路线一一参观的话,基本上一路都会“哇塞”。
钱学森先生的《导弹概论》讲义手稿(复印件),是看不懂内容也会“惊呆”的程度。
比起手稿,钱老给航天一院普通员工的回信手稿更让人直呼“大科学家也太严谨谦虚低调平易近人了吧”。
觉得这些文字内容还是有点抽象的话,还可以来看看当年航天大院儿的统一工作制服。航天迷们可以在展馆里看到航天一院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时期的工作服:50式军服、55式人字步军裤等。
保密公文包也值得一次合影留念。老式公文包的基础上加了风琴包的拓宽设计,拉链线绳穿过包盖上的小孔,最后加上橡皮泥拓印,就是一个老式的安全保密小机关。
再给大家推荐一个不容错过的“打卡点”:澳星发射成功纪念T恤。这件T恤全部都是著名航天老专家们的“亲签”:林宗棠(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刘纪原(时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沈辛荪(时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王德臣(时任长二E火箭总设计师)、屠守锷(时任长二E火箭技术总顾问)等。在纪念T恤的C位,还有刘竹生院士亲笔画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即“长二捆”火箭)的漫画图。可谓众“星”云集,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荣誉墙部分也是看了不虚此行的展区。一面荣誉墙展出的是历年来从院内鼓励到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各级表彰,其实背后是一代一代航天人在科研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此处推荐一定要使用互动触屏按年代赏析,最后再在荣誉墙前合影,感受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好玩!三大互动环节上头
除了琳琅满目的展品,这一次的展览还为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贴心定制了不同的互动环节。
特别适合有航天工作背景的老同志互动的“老照片找人”。展览里选取了一张航天一院第二次党代会的照片,进行等比例放大,并给合影里的每一位航天精英标注了序号,邀请参观展览的“航天老人”们一起“认人”,留下小纸条。类似翻看“同学录”的小设计,吸引了不少“航天老人”前来互动。
年轻人圈子最流行的“盲盒集卡”互动,是展览里的“流量”王者。来参观的游客无一例外都会选择来这里定制一张属于自己的航天老物件明信片。
展览在海量的航天老照片里精选出东风一号、发射塔架、航天院航拍、戈壁外场实景等老照片,供大家定制打印,还可以选择不同字体的“初心”“燃情”等印章搭配自己的手签,一张独一无二的航天专属明信片谁不想拥有呢?来参观的航天迷千万不要错过这里。
黑科技“魔墙”也是展览里可圈可点的互动环节。展览结束后,还意犹未尽不要紧,不用走回头路,就可以在“魔墙”这里重温一遍“知识点”;想重新近距离浏览哪套老物件就点对应的照片,真正做到“想看哪里点哪里”,详细讲解搭配生动的展图,保证你过足眼瘾的同时记住当年航天人奋斗的燃情岁月。
目前,《航天记忆——“记录航天历史 弘扬航天精神”上世纪老物件征集阶段展》只剩最后一个月的对外展览时间,再次开放时间还未知。想要冲一把去看一看这些独家珍贵航天老物件的朋友们,可以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老年活动中心,从“1059”飞行试验取得成功,中国航天进入了自行设计阶段到长征三号火箭载着“亚洲一号”卫星腾空而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国际商业发射,来一次属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时空的穿越吧。
素材来源: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离退休工作部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团委
图片来源:于涛(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离退休工作部)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1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