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连续攻打匈奴44年,如果他不这样,才是不负责任

2023-02-17 13:46:52       来源:老瓜摄友

引言:


(资料图)

公元前201年,一场内外勾结的战争爆发了。

冒顿单于和韩王信勾结,一举侵袭入山西北部,一度杀到太原城下.

如果不是刘邦带领大军将匈奴逼退到了长城之外,匈奴很有可能更进一步,在吞并河套区域之后,继续侵占并州都有可能。这一切,让刚刚完成统一的汉朝陷入危局之中。

(西汉初期局势)

秦汉之交时节,汉朝和匈奴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的统一!

刚统一之后的匈奴,就将原本秦始皇时期稳固的河套区域,重又占了回去,还借中原动乱的时机,几乎将秦始皇建立的北方屏障破坏殆尽。

匈奴人的时刻兵临城下,让汉朝寝食难安。

虽然白登之围后汉朝和匈奴开始了和亲,双方维持了表面上的和平,可是这两个政权的争锋相对却依旧不少。汉朝前期,就这样以和亲换和平,践行韬光养晦之策,积蓄实力。

终于在汉武帝时代,迎来了属于汉朝的全面反击。

(汉武帝顺应天时而生)

一:指望匈奴人守信用很难。

汉武帝继位之后,就开始致力于对匈奴作战的准备,在奶奶窦太后去世之后,他才摆脱束缚开始了这场持续44年的战争。

44年,这场汉匈之战持续时间之长,战争烈度之大无疑世所罕见。

那么,为何汉武帝一直不愿意放过匈奴?答案很简单!

因为汉武帝深切的明白,草原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汉匈和亲了,这威胁也不会被解除。

如果在汉朝强势的时候不进攻匈奴,那么汉朝弱势的时候,匈奴必定会蹬鼻子上脸。

汉武帝明白和亲并不是和平的灵丹妙药,指望用女人维系和平无疑是扯淡。

作为权宜之计的和亲,本就是守信用的人之间相互约定的一个符号而已,如果匈奴人守信用,或许有用,要是遇见不守信用的,那就是一场灾难。

(汉朝和亲)

而这也有真实的战争作为佐证!

汉武帝之前的公元前166年冬,就爆发过一场匈奴背信弃义的战争。

那年汉文帝刚刚嫁了一个宗室公主过去,顺带送了大量物资,指望能获得一段时间的和平。

谁曾想匈奴并没有任何感恩,老上单于就毫无征兆地出动了14万精骑入侵汉朝,一路杀人放火,烧杀掳掠,弄得汉匈边境民不聊生。

匈奴大军长驱直入,居然打到了离长安仅仅200公里的甘肃泾川县境内。也就是在这一年,年轻的李广少年从军,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杀敌颇多,获得汉文帝赏识,开启了自己对抗匈奴的一生。

(李广从军和匈奴背信弃义有关)

二:匈奴人的作战方式决定了他们想打就打。

在汉朝和匈奴貌似和平的对峙过程中,双方作战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汉朝面对匈奴的挑衅只能选择被动防御。

匈奴人的作战方式,简言之就是不需要后勤补给,想去哪里打就去哪里打。

这作战方式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契合。

只要有丰美的水草就是匈奴人的家园,哪里水草丰美他们就去哪里。作战的时候也是一样,哪里油水多能劫掠更多财富人口,又没有多少危险,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

游击战,运动战和基于此的定点进攻,就是匈奴人骚扰汉朝的主要作战方式。

这作战方式,注定了在全面对峙防御中,汉朝处于下风!

原因无他,相对于习惯运动战的匈奴人而言,长久的农耕习惯和筑城而守的生活方式,让汉朝军民离不开耕地和城池。

一方只能坚守,一方却致力于运动战,汉朝面对匈奴除了被动反击之外,没有多少好办法。

(匈奴人行军掠夺)

三:汉武帝的心思。

指望惯于背信弃义的匈奴人遵守和平协议,尊重和亲无疑是一个伪命题。

给了财帛给了女人依旧不断骚扰,时刻面临被刀架在脖子上的命运,汉朝该如何办?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整军备战跟匈奴人玩命。

这是被迫为之的举措,也是不得不为的战争!

因为不反击匈奴人也会打进来,今日来、明日来,日日来,让人应接不暇!

于是,在经历过汉高祖和吕后的屈辱,经历过文景之治的积累之后,汉武帝带着历史给予他的使命感出现了。

(汉武帝身上的使命感)

汉武帝上位那一刻,就背负了汉朝前六位统治者层层叠加在他身上的使命。

这使命让他必须汉武挥鞭,必须穷兵黩武,必须一直打下去。

因为错过了他之后,汉武帝不确定后人是否能有之前先辈那样优秀的品质和机遇。

从汉朝成立直到汉武帝时代,匈奴和汉朝争锋了70多年,匈奴人一直占据主动却从未有过入主中原的机会。

究其原因不过三点。

首先:相对于汉朝的人多势众地大物博,匈奴看似强悍其实人口一直不多。

兵强马壮的背后,游牧部落的弊端暴露无疑。

这也是为何他们致力于抢夺人口的关键,扩大种群以求获得更多的兵员,进而完成自己的野心。如果在给他们予取予夺,致力于人口繁衍的机会,以后会发生什么,造成什么后果就很难说了。

(汉朝国力更强)

其次:是汉朝前70年历任统治者都算明君的结果。

汉高祖和吕后相续接力,秉持黄老之术,恢复了汉初凋敝的国力,吕后之乱也不过小插曲就进入了文景之治时代,这群汉朝君王的接力治理,还有敬小慎微的态度,没有给匈奴人任何浑水摸鱼的机会。

但谁能保证明君年年有?那是限量版不是大众版。

汉武帝只认为是雄主,就肯定会担心自己的子孙是否和自己一样。

如果后世子孙出了一个昏聩的皇帝,自己留下匈奴不是给子孙添麻烦吗?搞不好还会有灭国之忧。

(汉武帝英明神武)

最后:享受了祖辈的福利,就要做祖辈想做的事。

其实汉朝寻思对于匈奴的绝地反击,并不是汉武帝时候才有的事情。

早在汉文帝时代,汉文帝就想过亲自带领兵马,出征漠北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后来被薄太后阻止了,但这心思却从未忘记过,反而传递给了汉景帝。

汉景帝时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任用晁错弄移民实边、削藩也是为后续反击匈奴做准备。

没有移民实边充实边疆人口,汉武帝时代就没有反击的基础,没有削藩以及后续平定八王之乱的因,也没有汉武帝时代中央实力增强的果出现。

汉景帝费尽心力做的大事,都是为汉武帝铺路,他一生致力于解决的匈奴问题,当然让汉武帝谨记在心中。

(汉文帝景帝为他铺路)

尾声:

作为汉朝历任统治者心愿的践行者,汉武帝从登上帝王宝座那一刻,其实就有了一种历史使命感。这使命感就是反转匈奴和汉朝的攻守之势,让汉朝真正在匈奴面前抬头挺胸。

所谓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情就是这个道理,老爸爷爷还有无数祖辈们给自己奠定了反击的基础,自己不打难道留给子孙去打?

自己能力自己知道,子孙能力无法预知,真要出个坑爹的后代不是误事吗?

由此可见,这汉武帝在主政之后坚持打了匈奴40多年,其实和后世唐朝致力于打击高句丽,清朝康乾盛世三代人致力于打准嘎尔是一样的道理。

有能力主导战争,有实力解决问题,那就打吧。

为了避免战争,而将问题留给后代,图一个虚有其表的“仁君”头衔,就会变成赵宋皇帝那样的糊涂爹,让国家在和平中渐渐被腐蚀,最后一触即溃,这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1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